治疗方法:
手术方法:
手术分两个步骤进行:首先,按照Messerklinger鼻窦内窥镜手术方式切除钩突、筛泡,根据不同病情开放前筛窦、全筛窦、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等;其次,再按传统方式行患侧上颌窦根治术。
术后处理:
(1)术后定期作鼻腔冲洗以及在鼻窦内窥镜下作鼻腔鼻窦换药;
(2)适当辅以抗真菌药物治疗:若为曲霉菌感染,我们采用伊曲康唑口服给药;若为毛霉菌感染,则采用二性霉素B静脉滴注给药;
(3)术后随访半年~2年。
霉菌性鼻窦炎以曲霉菌感染为主,约占90%左右,一般主要侵犯上颌窦,次为筛窦,原发于额窦及蝶窦者较少见,其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鼻塞、流脓涕、涕中带血、头痛、面部肿胀及压迫感等。前鼻镜检查可见鼻粘膜充血、肿胀,中鼻道可见脓液,鼻腔内有时可见结石样或干酪样团块,而鼻窦内窥镜检查则可见鼻腔或鼻窦腔内有形状不规则团块,质软如泥,颜色多样。
自鼻窦内窥镜技术在临床上广泛应用以来,霉菌性鼻窦炎的治疗已变得容易得多了。在霉菌性鼻窦炎的病例中,因其以上颌窦病变为主,治疗本病最有效的方法是手术以及术后辅以抗霉菌制剂的应用,而手术的关键是经鼻窦内窥镜手术径路和经上颌窦根治术径路彻底清除病变,恢复鼻窦的充分通气和引流。
故此,在常规鼻窦内窥镜手术的基础之上,增加采用传统上颌窦根治术之联合径路术式,确保上颌窦的引流通畅及粘膜功能的恢复,对提高霉菌性鼻窦炎的治愈率及防止其复发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进行鼻窦内窥镜手术时,我们强调完整切除钩突,尤其是钩突下端的重要性。钩突下端的残留,使得上颌窦自然窦口暴露不充分,致其开放不良,影响上颌窦的通气和引流,大大降低了手术疗效;另外,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重建上颌窦的通气和引流是治疗上颌窦炎的关键。
同样,在经鼻窦内窥镜手术治疗霉菌性鼻窦炎的过程中,经中鼻道上颌窦自然窦口的扩大并保证其引流通畅是很重要的,但必须注意在扩大自然窦口时为避免损伤鼻泪管,主要以向下向后扩大为主。
以上颌窦病变为主的霉菌性鼻窦炎有时易与上颌窦癌相混淆,因其临床症状、影像学检查有一定的相似之处。诊断性上颌窦穿刺对此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前者穿刺阻力小,冲洗物为干酪样物,伴腥臭味,而后者阻力大,冲洗物为黄色脓血性涕,特殊癌臭;
CT及X线检查:前者窦腔阴影内常有不规则斑片状或点状钙化影,若有骨质破坏,则为膨胀性骨质破坏,后者则为虫蚀状骨质破坏。当然,最根本的鉴别方法仍为病理组织学检查。